二、科普宣教:
东南大陆最高峰黄岗山位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海拔2160.8米,保护区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以及“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的“全球环境基金会”将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正式列入“GEF —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2004年7月被中国人与生物圈接纳为网络正式成员,同年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2021年,获批为“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上饶市铅山县南沿,管护面积1600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中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原生地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平均海拔约1200米,是我国东南陆域最高山地的保护区。有着“华东屋脊”、“大陆东南第一峰”之称的黄岗山就位于保护区范围内,我国著名断裂带之一的武夷大峡谷从保护区横跨闽赣两省,峡谷相对高差1200米。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江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高等植物、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脊椎动物遗传基因。目前,记录有脊椎动物581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8种;记录无脊椎动物1548种,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记录高等植物2864种,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黑麂和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南方铁杉,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意义并称为“黄岗三宝”。
保护区设有宣教馆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主要展示保护区的动植物标本。该宣教馆总共分为八大区,一楼是序言区、多媒体区、植物区、昆虫区、鱼类展区,二楼为两爬区、鸟兽区、人文区和一个活动室,集中展示了保护区的动植物标本1000余件。宣教馆配有专职讲解员3名,完整参观耗时约需40分钟。宣教馆周边建有约1200米的生态科普小径,并建有凉亭三座,凉亭边建有宣传展板10余块。对生态小径周边的乔木树种,如银杏、水杉、香榧、南方红豆杉、凹叶厚朴、毛红椿、柳杉、青钱柳等约300棵珍稀树种进行挂牌,树牌上的内容为该树种的学名及分类地位。
保护区还建有1个户外气象站,气象站位于保护区叶家厂实验区,项目用地为保护区茶叶地。气象站观测场规模16 m×20 m,实际用地160平方米,其余用地已完成植被恢复。该气象站为20要素林区自动监测站,监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水气压、大气压、露点温度、地表温度、草面温度、地温(5/10/15/20cm,四层)、辐射、蒸发、降雨量、日照、实景、雪深、能见度等。
建有2个户外样地森林覆盖率基本在90%以上,自然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拥有十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在户外样地可开展动植物标本采集、感知自然等户外活动,能够充分展示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引导学员们探求万千生灵的奥秘。
3、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中倡导的“绿色共享机制”进行了实际响应。作为保护区一般控制区,有序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紧紧依托“三亿青少年进森林”活动的开展为上饶地区青少年群体的自然教育和森林研学工作提供场地与服务。自然教育将依托保护区每年“爱鸟周”、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内容,持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通过与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的结合,打造自然教育的常态化活动体系,在当地青少年及家庭中传播口碑,树立公众认知。
4、保护区在自主科研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对于“黄岗三宝”,即黄腹角雉、南方铁杉、黑麂的研究持续而深入,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及成果专著达120余篇。自然教育和森林研学工作从本质上是将科研成果向在地居民“翻译”的过程,由科研人员的专业度、影响力作为抓手,结合宣传教育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将成为宣传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拓展宣传教育的推广方式
一是结合当前保护区党政媒体优势,进一步将自然教育为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带来的积极影响做宣传和推广;二是在当今自媒体时代,积极运用公众号、视频号进行互联网宣传推广,要求工作人员随时随手拍摄素材进行留存,并集中制作展示;三是积极走入校园,“走进去,请出来”,在“后疫情时代”把各类自然教育课程制作成课堂教育内容送进当地中小学,唤醒当地中小学生自然保护与生态意识,鼓励青少年群体走入森林进行体验;四是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活动,使社区群众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意识,并积极参与到森林保护宣传推广中来,特别是对于留守青少年家庭的鼓励和宣传。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农贸会、庙会和乡镇村各种集市,组织宣传者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宣传,同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辖区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活动。拓宽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要积极和社会各界新闻媒体衔接,争取各界新闻媒体对江西武夷山宣传教育工作的宣传报道。各保护管理站要在进入保护区的各路口设立导示标牌,对进保护区的人员发放宣传资料,并宣讲生态保护知识和自然保护区的各项法律法规。
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科室和保护管理站负责人要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加强对宣传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任务的统筹指导。
抓住重点宣传时段。要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森林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森林和草原防火宣传月(周)等有利时机,统一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集中开展森林科普、防火等宣传教育。主动做好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政策解读等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论,针对社会公众反映的热点敏感问题,主动做好解释和信息反馈工作,加强舆情研判,强化与媒体的协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防止造成社会公众的曲解和误判。
6、积极推动泛自然教育活动开展
为深入发挥保护区社会功能,积极参与自然教育工作的学习、考察、培训与活动开展。管理局派员参与202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讲师培训并顺利获得结业证书,同时积极依托保护区周边自然资源禀赋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以及相关主题活动,设计相关自然教育课程及路线,把宣教工作与自然教育体验进行深入结合,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通过新颖的形式把生态保护理念传达给当地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