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号

本底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主要成果武夷山保护区近 10 年内开展了黄腹角雉、南方铁杉、黑麂等主要保护对象专项调查,编制了专项调查报告,主要保护对象和重要自然资源本底比较清晰。

一是完成了区域内脊椎动物资源本底与物种分布现状的调查。经过十六年的持续工作,完成了兽类(包括大中型兽类、小型兽类、翼手目)、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等脊椎动物专项调查,基本查清了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现状,其中,鸟类的多样性研究于 2016 年被授予“2015 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是开展了中国特有濒危动物专项研究与调查。确立了武夷山保护区为中国特有濒危雉类黄腹角雉(图 2-15、图 2-16)已知最大种群保存地,并取得该种群有向区外扩散的迹象;证实了武夷山保护区保存有一个中国特有鹿类黑麂小种群,并初步证实该物种在武夷山脉可能有进一步向南分布的迹象

三是进行了武夷山区产鸟类模式种(亚种)及其物种地模资源研究。检索《中国动物志·鸟纲》等文献,包括武夷山保护区在内的武夷山区及其周边区域,记录有黄腹角雉等鸟类模式种(亚种)42 种(亚种),这些鸟类模式种(亚种)至今仍有 40 个种(亚种)在武夷山保护区内分布,但有红尾噪鹛和蓝鹀 2 个模式种在武夷山区范围已有数十年未有确切记录。

四是将武夷山保护区生物资源纳入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武夷山保护区于 2016 年至 2019 年承担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江西铅山)”的大中型兽类、繁殖鸟类、两栖类和蝴蝶类观测项目,以及红外相机大中型兽类观测技术验证。

五是为江西省濒危物种物种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武夷山保护区承担的赣东北主要山地濒危兽类和雉类红外相机监测项目,初步成果证实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保护区北面)的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腹角雉、黑麂,三清山风景名胜区(非主景区)的黄腹角雉上镜机位均超过 30%,婺源大鄣山猕猴(图 2-19)的记录填补了赣东北山地现分布物种的空缺。

六是自 2018 年 4 月,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之后,武夷山保护区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武夷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黄璐琦院士作序),该书系统归纳了区内及其相邻区域具有重要医药价值、应用前景和地域特色的 346 种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科研团队独立在《动物学杂志》《兽类学报》《南方林业科学》等发表论文 9 篇,合作发表论文 12 篇;记录江西省动植物物种新纪录 18 种。

七是开展黄腹角雉栖息地特征调查研究。收集了 6 个海拔梯度24 台红外相机数据,设置了 24 个样方并进行调查,提交了结题报告。调查发现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 1100 m 以上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矮曲林,拍摄的黄腹角雉数量与海拔高低成正比。

近 10 年里,由武夷山保护区科研团队主编出版的其他著作: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鸟类》,2011 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保护区科研团队主编。该书首次记述了武夷山保护区(野外调查时间2004~2010 年)鸟类 267 种,详细描述了区内鸟类组成状况、生境利用、居留型和部分鸟类的繁殖概况,配有鸟类生态照片 414 幅。郑光美院士亲自为该书作序,称赞:保护区技术人员“发表的看法比较专业”,“对区内各种生境中可能出现的鸟类熟悉程度”留下深刻影响。“该书将为人们认识武夷山丰富的鸟类资源提供重要参考”。——《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编目》,

2018年出版,由保护区科研团队主编。共收录保护区内的植物 2125 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苔藓植物 74 科 163 属 338 种,蕨类植物 31科 56 属 153 种,裸子植物 6 科 13 属 20 种,被子植物 148 科 619 属1614 种。——《江西苔藓植物名录》,2020 年出版,由保护区科研团队主编。充实了江西苔藓植物凭证,本名录记录有苔藓植物 103 科 314 属1141 种。近 10 年来武夷山保护区还先后独立或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了山顶草甸植物多样性调查、山茶科资源调查、重点植物资源调查、燕科鸟类生物学研究、红豆杉专项调查、苔藓和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等 10 余项调查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901381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